|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湘西·女人·背篓

湘西·女人·背篓

关键词:湘西·女人·背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放眼湘西,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湘西背篓了。如果说青山绿水是湘西写在蓝天白云下琅琅上口的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精灵。 
  
        在湘西,背篓是湘西人劳作的最基本的工具。山多、山高、山陡,背篓一上肩,山多不要紧,这山爬了爬那山;山高不碍事,肩抓住背篓,背篓负着重物,从山脚到山顶;山陡没关系,人、背篓、重物和山成平行的角度,蚂蚁上树,纵是云霄里也能去。背篓是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历经沧海历经桑田,一辈又一辈人倒下去了,一辈辈人站起来,社会和时代不断变迁,背篓却一如既往地在湘西的脊背和肩头上站立,成为湘西最深刻也是最生动的雕像。 
  
        作为一种劳动工具,湘西背篓形式种类繁多,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另一种工具能和它颉颃。一根根拇指大小的竹竿削得溜光,呈四方扎起,那是背小孩的背篓,湘西方言称之为轿轿;细篾走花,美仑美奂,那是走亲戚的背篓;指宽的厚篾编起粗大的造型,那是上山的背篓;一块块篾条织就一人多高,那是扎笼。还有洗衣的背篓背水的背篓赶集的背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用途广泛,同是一个背篓,看戏时它是一张凳,赶集卖山货时它就是一处摊子。谁要是把湘西背篓收集完整,就可以办一个大型展览,就可以建一座既漂亮又有艺术品位的博物馆。 
  
         一个定格——吊脚楼电影画面一样地剪影在我们的视野中,舂碓磨米的阿妈背着轿轿,轿轿里是我们呀呀学语的童年。这是一个叫宋祖英的歌唱家这样唱的。 
  
         又一个定格——由远而近,溜子和唢呐联袂舞蹈着,一排排背篓大兵团行在山坳上出现,头尾不见,只是游龙般的身躯在蜿蜒,背篓里盛满红绿被服和喜庆的甜蜜。这是湘西最常见的娶亲队伍,成为太阳底下最浪漫夺目的风景。 
  
         再一个定格——熙熙攘攘的集市,一溜溜,一簇簇的背篓组合成湘西集市特有的花团锦簇,鲜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雪白的冬瓜,碧绿的青菜躺在背篓上喜笑颜开,它们的主人,身着属于他们民族的服饰,朗诵诗一样地讨价还价——嗨!刚从园圃里摘出来的辣子,五毛钱一斤;秤是秤钱是钱,决不短斤少两,三斤一块五;嫌少再加半斤,反正是出产货……真真的余音绕梁。 
  
         在历史和现实广阔的画面上,背篓是最能代表湘西的,它背着湘西的生活场景,背着湘西的沉重和轻盈。 
  
         过去,在湘西有一种行业叫背脚,背脚的组织叫脚行。那些身无长物的父老乡亲,只有一个背篓陪伴他们的一生。每天天没亮,他们就早早地在脚行的门口集聚,翘首盼望他们一天的工作安排。通常的背篓用篾条织就,他们的背篓却是用厚实的竹块编成,粗大结实,一个人合抱还抱不过来,搁在脚行的门口是湘西的特写。他们的终生职业就是帮别人背运货物,大桶大桶的桐油、大捆大捆的药材、大根大根的木料背出山去;大箱大箱的日用品、大卷大卷的布匹、大件大件的机器背进山来。一生一世,背篓里背着别人的财富,背着自己的日子,风雨无阻。解放之后脚行还在湘西存留了很长的时间,只不过名称改头换面,叫搬运社。即便是现在,我们仍然能够从河码头背沙的、场头街尾打短工的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 
   
        湘西人的一生是和背篓紧紧的箍在一起的。 

    湘西人的日子没有哪一天可以离开背篓。 

    对于湘西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来源:考试大

湘西女人一坠地,就在轿轿里度过学步的季节,到六七岁的光景,一个小背篓就会搁上她们的小小肩头,捡柴割草打猪菜,小背篓是她们走进生活和人生的第一课。她们的体重只不过三四十斤,却能背起五六十斤猪草七八十斤柴禾在崎岖山路上让涔涔汗水湿透她们的童谣。 
  
        就在这湿漉漉的童谣中,她们的体魄一天天健壮,一天天发育成熟,小背篓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换成了异常扎实的大背篓。她们上山砍柴,手杆粗丈长的杂木捆成和抱,背起轻盈跳跃;她们上坡割牛草,一个刺蓬一个刺蓬钻进去,一把把牛草绾出来,扎成一捆的时候就是一座小山,姐哎妹哎地满山打吆喝背起牛草结伴回家;下地施肥,百十斤尿素塞满背篓,往左肩上一挂,一蔸蔸禾苗,一排排庄稼写诗作画般地丢了去,她们是湘西田园里最抒情作者,一茬茬地书写湘西的优美与生动。她们背着背篓上山,背篓里往往还珍藏精美的丝线和布片,劳作的空暇,就穿针引线绣纳鞋垫或者花带,这就是她们的休息。绣蝴蝶蝴蝶振翅飞翔,绣花朵花朵含苞待放,送给情哥情哥激情昂扬。所以湘西的姑娘往往都在妩媚中带有几份英武,在娇柔里蕴涵着坚强,她们是天底下打灯笼都难找的健康和美丽。背着一捆牛草她和他不期而遇,递一个眉眼,打一声啊嗬,她就能读懂他的暗示他的渴望。但他却犯难了,除了一双手和一身力气别无长物啊。他只好唱:大田无水难栽藕,大山无树雀难留;有心和你结良缘,妹哎,无处落脚狠心丢。她就答:生不丢哎死不丢,生生死死跟你走;落脚无处妹不怕,哥哎,背篓背出吊脚楼。 
  
        这样的姑娘哪有不让情哥痛断心肠的,哪有不让情哥不忘魂痴迷的?!雁阵成行,鸳鸯成双,她们一挤眉一弄眼,就是对哥的暗示和怂恿,她们就甘愿让哥麻起胆子把她和背篓一起按倒,让哥的勇敢得到最好的回报,让湘西的爱情羡煞满世界的眼睛。她们就用背篓背着成熟的爱情走进情哥的家。成为妻子成为儿媳成为嫂子或者弟媳,她们就用背篓背起生活的沉重与日子的艰辛。早晨满天星星她们背着空背篓出去,月上西山背着满背篓的山货和柴禾回来。春天背出的是种子,秋天背回的是果实。在这世界上没有她们背篓盛不下的东西,襁褓里的孩子,家庭的油盐柴米,子女的希望,老人的宽慰。结实的背篓可以磨破她们的衣物壮实的肩头,却磨不破她们和日子抗争的柔韧,磨不破她们对爱的坚贞对家的责任。丈夫的肩能扛起一座山,她们倔强的执著就能背完满河的水。孩子们长得和她般高大,背篓里的负重可以和她一试高低了,孩子们说,娘,你可以歇一口气了。她们只是微微一笑,你娘还能行! 

        美丽的花朵终究要枯萎,湘西女人和她们的背篓却固执地和岁月对抗。即便是满鬓飘霜,她们的背篓依然不会在岁月面前示弱,把呀呀学语的孙儿孙女放进背篓,哪怕是拄起拐杖她们也要去走亲闹寨。或者是背起满背篓的枞菌、三月泡或者菜粑,在长街闹市上站成一抹夕阳风景。 
    
        湘西是背篓的故乡。背篓是湘西水土适宜的一种植物,葳蕤蓬勃。曾经有外地来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湘西如此盛产背篓,湘西人如此钟爱背篓?我说,绵延的山脉,高峻的山峰,坡陡路窄,背篓能随身而行,变负重为灵巧为举重若轻,所以它们受到湘西的青睐。 
  
        想想也不尽然。湘西人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背篓,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回顾过去,没有哪条路不是湘西人用背篓背出来的,没有哪个码头不是湘西人用背篓背出来的,哪栋高楼,哪座山塘水库,哪片梯田?我曾经听过我母亲描绘她们参加修建保靖卡棚水库的情景,没有推土机,没有挖掘机,只有背篓与背篓相接的长龙,成千上万的背篓日夜在工地上穿梭不息,那是真正的摩肩接踵,大年三十也不休息,硬是把一座大水库背出来,成为叹为观止的风景,成为子孙后代受用不尽的绵绵不竭。 
  
        作为湘西土生土长的土家人后裔,我也是从背篓里成长出来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小时候去看外婆,母亲把我和大我两岁的满姐一起装在背篓里,山路崎岖几十里,母亲任我和姐姐在背篓里嬉戏或者鼾然入睡,等到外婆家时,母亲的汗水总是湿透衣背湿透绵密厚实的背篓……母亲的背篓不论是在生产队时还是包产到户之后,总是比别人的大,背篓上的堆码总要比别人多。母亲说,一生之中她不晓得自己背烂过多少背篓,但我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母亲的背篓背我们读书上学背我们立业成家。就是现在,儿孙满堂,每天一大早,母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起满背篓的衣服下河浣洗——老太太舍不得用家里的自来水啊。 
  
        离开背篓我就浑身不自在。这是母亲的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朴素的让人心痛。母亲的背篓是我们一生的钦佩和内疚。 
  
        背篓就这样背着湘西人的太阳月亮,擦亮了世人的眼睛。于是有很多采风的人来了,很多摄影的人来了,很多画画的人来了,他们把湘西背篓描摩成堂屋里的一种美仑美奂摆设,赶场下街的随身装饰。湘西背篓满足了世人的好奇,但真正读懂湘西人和湘西背篓内心深处的疼痛又有多少?有一次陪一位外地老师在保靖河码头看“天开文运”,码头上人来人往,背沙的、卖菜的、背岩背料的,我看见他关注的目光在那些背篓上久久不肯挪动。我问他的感想。他说,我觉得你们这个民族是背篓里背出来的。他的话音不重,却让我的灵魂颤抖,我强忍住泪水不向外流…… 
  
        走过荒蛮时代,走过艰难岁月,湘西背篓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传说,湘西背篓最能代表湘西精神,集中体现湘西人的性格特征。它是湘西整个历史的缩影和拼搏的见证。时至今日,背篓仍然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不可替代的劳动工具,我想,只要劳动存在,湘西背篓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结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